自给自足 乐在其中 城市里的空中“田园梦”
自给自足 乐在其中 城市里的空中“田园梦”
自给自足 乐在其中 城市里的空中“田园梦”
泉州网6月5日讯(融(róng)媒体记者 张雯 文/图)西瓜挂藤、柚子挂树、菠萝结果,还有辛勤采蜜的蜂群、忙着下蛋的山鸡、悠闲踱步的鸽子……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景象,不是在田间(tiánjiān)地头,而是在市清源街道某栋(mǒudòng)自建房的4楼天台。近日记者拜访(bàifǎng)了这座(zhèzuò)“空中农场”的主人黄友光,听听他的“城市田园牧歌”。
悉心照料(xīxīnzhàoliào) 打造“空中农场”
“整个天台面积约200平方米,考虑到承重和(hé)防水、排水问题后,我用花盆和泡沫箱种花、种菜,也养些家禽和蜜蜂,在一定(yídìng)程度上实现了生态循环。”看着自己(zìjǐ)亲手打造的“空中农场(nóngchǎng)”,黄友光满脸笑意。
黄友光的(de)“种花(zhònghuā)史”可以追溯到31年前。那时他(tā)刚从龙岩(lóngyán)老家到南安当兵,看到班门口光秃秃的马路,便利用休息时间在营房门前种花。“我并没学过如何(rúhé)种花,就是单纯喜欢这种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’的感觉。”他回忆道,2007年他转业安置到泉州市区,因为担心自己离开后无人照料这些花草,便把它们都移栽到了(le)家中,成为“空中农场”最早的一批“住户”。
一直以来,家里这些花草、动物都由黄友光亲自打理。他说,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学,还(hái)得抓紧时间到天台喂食、浇水(jiāoshuǐ),之后才能放心出门上班(shàngbān);傍晚下班回家一吃完饭,他又一头扎进农活儿里(érlǐ),常常待到晚上9点后才能下楼;一到周末,他还要给笼舍做大扫除……可以说,他几乎(jīhū)把(bǎ)业余时间都用在了“空中农场”上。“都说‘一入花门深似海’,我(wǒ)平时很少出远门,偶尔回老家才会托付家人代管两天,但总会尽快赶回来。”他乐此不疲地说道。
自学成才(zìxuéchéngcái) 兼任“植物医生”
虽然(suīrán)黄友光总说自己种花只是业余爱好,但他似乎有一种(yīzhǒng)“魔力”,好像什么植物到他手里都能枝繁叶茂。
木架上挂着两盆饱满鲜嫩的多肉植物,一下(yīxià)吸引(xīyǐn)了(le)记者的目光,令人没想到的是,这竟然是他从垃圾桶边捡来的。“我看到植物被丢弃觉得可惜,就捡回来‘抢救’一下,没想到都能成活。”在他看来,大部分常见植物养起来都不难,只要愿意用心和同行们交流(jiāoliú)都能养得不错。所以每当同事、朋友(péngyǒu)拿着花草(huācǎo)来“挂号问诊”,他都来者不拒。“有时候遇到‘疑难杂症’,他们就把植物寄养在我这里,等(děng)‘痊愈’了再领走。”黄友光笑着说,久而久之,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满了各色(gèsè)盆栽。
尽管在泉州花草圈已(yǐ)是小有名气,但黄友光自己依然偏爱那些好养活、会结果的植物。他提到,自家的“空中农场”四季都有收成,用的还都是他自制的有机肥,足不出户就能吃上天然有机果蔬。“都是自家吃,吃不完(chībùwán)的送给亲戚、朋友(péngyǒu),一点都不浪费(làngfèi)。”
意外养蜂(yǎngfēng) 酿出“甜蜜生活”
七八年前,一群蜜蜂飞到黄友光家天台(tiāntāi)筑巢,意外开启了他的养蜂之路。他笑(xiào)着说:“别人都是捡猫狗,我却捡蜜蜂。”
如今他能同时养34箱蜂,每箱都有八脾(pí)以上的(de)强群(注:“脾”为养蜂人(yǎngfēngrén)常用的蜂量单位,一个满载的巢脾上大约有3000只工蜂(gōngfēng)),比常见的蜂箱(fēngxiāng)脾数多了一倍。“很多蜂农都觉得不可思议,一个‘门外汉’怎么可能在城市住房里发展出这么壮大的蜂群,还专门来我家考察。”他说(shuō),为了让蜂群住得舒服,他还自己找木材亲手搭建特制蜂箱。
他对自家(zìjiā)蜂群的脾气特点了如指掌,描述起来(qǐlái)栩栩如生。他说,夏天要多准备水源,方便工蜂就近采水;冬夏两季则(zé)要给蜂箱内加减脾,引导蜜蜂“抱团取暖”;碰上蜂群闹情绪要分家(fēnjiā),得尽快给它们“劝架”分箱,箱子(xiāngzi)之间还得保持(bǎochí)“安全距离”;遇上大热天和沉闷的阴天,他也会躲着情绪焦躁的蜂群,以免被“伤及无辜”……“坐在天台看群蜂飞舞,是我一天最惬意的时候。”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他刚刚收获了(le)大约300斤蜂蜜。“收蜜是最累也是最有成就感的(de)。”他花了两天时间,从割蜜、摇蜜到过滤全部(quánbù)一人包办,从清晨忙到深夜,他却乐在其中。“说到底,只要(zhǐyào)自己喜欢,做什么都不觉得辛苦。”


泉州网6月5日讯(融(róng)媒体记者 张雯 文/图)西瓜挂藤、柚子挂树、菠萝结果,还有辛勤采蜜的蜂群、忙着下蛋的山鸡、悠闲踱步的鸽子……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景象,不是在田间(tiánjiān)地头,而是在市清源街道某栋(mǒudòng)自建房的4楼天台。近日记者拜访(bàifǎng)了这座(zhèzuò)“空中农场”的主人黄友光,听听他的“城市田园牧歌”。
悉心照料(xīxīnzhàoliào) 打造“空中农场”
“整个天台面积约200平方米,考虑到承重和(hé)防水、排水问题后,我用花盆和泡沫箱种花、种菜,也养些家禽和蜜蜂,在一定(yídìng)程度上实现了生态循环。”看着自己(zìjǐ)亲手打造的“空中农场(nóngchǎng)”,黄友光满脸笑意。
黄友光的(de)“种花(zhònghuā)史”可以追溯到31年前。那时他(tā)刚从龙岩(lóngyán)老家到南安当兵,看到班门口光秃秃的马路,便利用休息时间在营房门前种花。“我并没学过如何(rúhé)种花,就是单纯喜欢这种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’的感觉。”他回忆道,2007年他转业安置到泉州市区,因为担心自己离开后无人照料这些花草,便把它们都移栽到了(le)家中,成为“空中农场”最早的一批“住户”。
一直以来,家里这些花草、动物都由黄友光亲自打理。他说,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学,还(hái)得抓紧时间到天台喂食、浇水(jiāoshuǐ),之后才能放心出门上班(shàngbān);傍晚下班回家一吃完饭,他又一头扎进农活儿里(érlǐ),常常待到晚上9点后才能下楼;一到周末,他还要给笼舍做大扫除……可以说,他几乎(jīhū)把(bǎ)业余时间都用在了“空中农场”上。“都说‘一入花门深似海’,我(wǒ)平时很少出远门,偶尔回老家才会托付家人代管两天,但总会尽快赶回来。”他乐此不疲地说道。
自学成才(zìxuéchéngcái) 兼任“植物医生”
虽然(suīrán)黄友光总说自己种花只是业余爱好,但他似乎有一种(yīzhǒng)“魔力”,好像什么植物到他手里都能枝繁叶茂。
木架上挂着两盆饱满鲜嫩的多肉植物,一下(yīxià)吸引(xīyǐn)了(le)记者的目光,令人没想到的是,这竟然是他从垃圾桶边捡来的。“我看到植物被丢弃觉得可惜,就捡回来‘抢救’一下,没想到都能成活。”在他看来,大部分常见植物养起来都不难,只要愿意用心和同行们交流(jiāoliú)都能养得不错。所以每当同事、朋友(péngyǒu)拿着花草(huācǎo)来“挂号问诊”,他都来者不拒。“有时候遇到‘疑难杂症’,他们就把植物寄养在我这里,等(děng)‘痊愈’了再领走。”黄友光笑着说,久而久之,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满了各色(gèsè)盆栽。
尽管在泉州花草圈已(yǐ)是小有名气,但黄友光自己依然偏爱那些好养活、会结果的植物。他提到,自家的“空中农场”四季都有收成,用的还都是他自制的有机肥,足不出户就能吃上天然有机果蔬。“都是自家吃,吃不完(chībùwán)的送给亲戚、朋友(péngyǒu),一点都不浪费(làngfèi)。”

意外养蜂(yǎngfēng) 酿出“甜蜜生活”
七八年前,一群蜜蜂飞到黄友光家天台(tiāntāi)筑巢,意外开启了他的养蜂之路。他笑(xiào)着说:“别人都是捡猫狗,我却捡蜜蜂。”
如今他能同时养34箱蜂,每箱都有八脾(pí)以上的(de)强群(注:“脾”为养蜂人(yǎngfēngrén)常用的蜂量单位,一个满载的巢脾上大约有3000只工蜂(gōngfēng)),比常见的蜂箱(fēngxiāng)脾数多了一倍。“很多蜂农都觉得不可思议,一个‘门外汉’怎么可能在城市住房里发展出这么壮大的蜂群,还专门来我家考察。”他说(shuō),为了让蜂群住得舒服,他还自己找木材亲手搭建特制蜂箱。
他对自家(zìjiā)蜂群的脾气特点了如指掌,描述起来(qǐlái)栩栩如生。他说,夏天要多准备水源,方便工蜂就近采水;冬夏两季则(zé)要给蜂箱内加减脾,引导蜜蜂“抱团取暖”;碰上蜂群闹情绪要分家(fēnjiā),得尽快给它们“劝架”分箱,箱子(xiāngzi)之间还得保持(bǎochí)“安全距离”;遇上大热天和沉闷的阴天,他也会躲着情绪焦躁的蜂群,以免被“伤及无辜”……“坐在天台看群蜂飞舞,是我一天最惬意的时候。”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他刚刚收获了(le)大约300斤蜂蜜。“收蜜是最累也是最有成就感的(de)。”他花了两天时间,从割蜜、摇蜜到过滤全部(quánbù)一人包办,从清晨忙到深夜,他却乐在其中。“说到底,只要(zhǐyào)自己喜欢,做什么都不觉得辛苦。”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